![杰森 | 三十年前的信](http://dalitrip.com/cdn/shop/articles/2012.jpg?v=1736279197&width=1100)
杰森 | 三十年前的信
两天前的深夜,整理我的另一箱东西,是几十年来的照片信件,还有一些物品。挑出来放到一个更小的储物箱里。我在院子里找了几根柴,烧起了藏炉,没有保存价值的,就扔进炉子。
快到最后的时候,读到一封信,快三十年前写的,写信的人是 S。我还记得,她是托她的爸爸,我们厂里的一个工程师带给我的。收到的时候我有些差异,因为没有任何预料。
S 1995年寒假来我们厂里实习,信是实习完离开后没多久,过了年写的。她在上外读日语专业,过几个月就要毕业了。我所在的是一家中日合资企业,和她专业对口,因为她爸爸的关系,得到实习的机会。我们交集不多,我在财务科做出纳,她在日方总经理办公室帮忙,也许中午食堂吃饭的时候,聊过几次天,细节都不记得了。
我当时工作第一年,自己投简历找了这家中日合资公司。在那之前,从一家亲戚介绍的村办厂离职。一个中专学历的人,也没什么真本事,找个好工作很难。还好我已经刻苦自学了一些英语,所以才谋到这份工作。刚刚从那个年纪和现实的迷茫和无望里走出来,能有这样一份像样的工作就很开心了。
当时读完这封信,我是很震惊的。自己还在为找到一份 800 元/月工资的工作高兴,这个几乎和我同龄的女生,却在思考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事情,她生活里有我从未遇到过的特别的人。我们好像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。
后来她又写过一封信,根据内容推测,暑假我们又在厂里见面了,而且她注意到我的一些变化。大概是我在那里工作没多久,发现了一本买电脑软件配的英文 Excel4.0 的书,但当时还没有人注意到它的价值,毕竟 Windows 第一个中文版也才刚刚发布不到一年。 相比算盘,(没错,大部分公司的财务当时及接下来几年还使用算盘),Excel 当时的使用威力相当于是枪炮对刀剑。我想那时我已经废寝忘食学习了一段时间,并且增加了自信。
如今我再重读这两封信,惊奇地发现,我后来的探索,和 S 当时信上所思考的一个人该如何工作,思考,生活和创造是几乎一致的。相信我当年还懵懵懂懂,应该并没有看懂太多。而她当时会写这么一封长信,我猜也是处于自己努力思考和探索的阶段,有强烈的分享愿望。
接近凌晨,我再一次在网上寻找她的信息,终于在一个律师事务所的网站上找到了她,从简历上的 「1996 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」,就基本能确认了是她而不是仅仅同名。从简历里也能看到,S 后来又去了华东政法,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读法学。说是再一次,是因为在十年前,我就寻找过 S,写了邮件过去,但没有收到回复,猜测是她已经离开了那家律所,我找到的工作邮箱,已经失效。
第二天上午,我打电话到这家律所,给前台留了我的电话。隔了一会,S 打了电话过来,大概有些蒙,一个近三十年前认识的人,为什么会特地用这样的方式找到她。当我把这封信拍照发给她时,她已经不大记得了
“我昨晚完整读了一遍,很惊讶你当时的一些思考,很多想法,放在现在,也是站得住的”
“我年轻时候写的文字现在看起来还是非常青涩稚嫩,有些地方还有点武断,不过我还是有点惊讶我年轻的时候居然有那么多想法,而相比起我年轻时候,现在的我好像有点枯燥乏味[尴尬] 还是感谢你这么多年来还保留着我的手稿[偷笑] 现在突然看到,有种与我的过去相会的感觉,百感交集”
“是的,每次我读信的时候,就穿越到了过去。那时候你在思考,还没有很多实践,经历少,角度有限的时候,略有武断是不可避免的。青涩也是带有那个年纪的的特质,很有感染力。是很鲜明生动的,如果探讨未来,是滴水不漏的稳健,那才奇怪。
在那个年纪,我还在考虑怎么找个好工作,你写给我的,却是关于一个人该怎么度过一生,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,第一次一个生活里的人,在寻找这些,一下就给我打开了另外一片天,称得上震憾。所以以后不管是自己怎么探索,你是启蒙老师是确定的。
而且从现在这个年纪,经过这么多实践,读你在信里所谈及的大部分看法,或者说最根本的部分,还是要点头赞同的”
“我的信函对你有所帮助让我也很受鼓舞,谢谢你那么多年还保留信函,而且还努力联系我,很感动”
“是的,因为我也读了一些同时期的其他信件,大部分是少年情绪,没法看。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想起你的信,大概这也是我那个时期非常奇特和重要的部分。因为你那时也是短暂来实习,感觉更像是老天派来的人物。
因为我没怎么受高等教育,所以没有碰到过类似的能给予这个方面启发的老师或者同学(甚至即使是上大学,也都未必能遇到这样的人)”
“谢谢你一直记得我,很难得的回忆,让我又回想起了年轻时候的事情,很怀念”
当然这很正常,我自己某个时期写过的文章,再去看,像是读别人写的一样。有些想法,如果没写下来,就完全忘记了。有人说起我曾经给过 ta 启发的话,我也都忘记了。
快三十年过去了,那时我们都是二十出头,有些话,现在才能看得懂,可贵的程度,现在才能更多体会到。
要说 S 的信 和我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系,大概其中有一部分指引,来自于此。
快到最后的时候,读到一封信,快三十年前写的,写信的人是 S。我还记得,她是托她的爸爸,我们厂里的一个工程师带给我的。收到的时候我有些差异,因为没有任何预料。
S 1995年寒假来我们厂里实习,信是实习完离开后没多久,过了年写的。她在上外读日语专业,过几个月就要毕业了。我所在的是一家中日合资企业,和她专业对口,因为她爸爸的关系,得到实习的机会。我们交集不多,我在财务科做出纳,她在日方总经理办公室帮忙,也许中午食堂吃饭的时候,聊过几次天,细节都不记得了。
我当时工作第一年,自己投简历找了这家中日合资公司。在那之前,从一家亲戚介绍的村办厂离职。一个中专学历的人,也没什么真本事,找个好工作很难。还好我已经刻苦自学了一些英语,所以才谋到这份工作。刚刚从那个年纪和现实的迷茫和无望里走出来,能有这样一份像样的工作就很开心了。
当时读完这封信,我是很震惊的。自己还在为找到一份 800 元/月工资的工作高兴,这个几乎和我同龄的女生,却在思考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事情,她生活里有我从未遇到过的特别的人。我们好像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。
后来她又写过一封信,根据内容推测,暑假我们又在厂里见面了,而且她注意到我的一些变化。大概是我在那里工作没多久,发现了一本买电脑软件配的英文 Excel4.0 的书,但当时还没有人注意到它的价值,毕竟 Windows 第一个中文版也才刚刚发布不到一年。 相比算盘,(没错,大部分公司的财务当时及接下来几年还使用算盘),Excel 当时的使用威力相当于是枪炮对刀剑。我想那时我已经废寝忘食学习了一段时间,并且增加了自信。
如今我再重读这两封信,惊奇地发现,我后来的探索,和 S 当时信上所思考的一个人该如何工作,思考,生活和创造是几乎一致的。相信我当年还懵懵懂懂,应该并没有看懂太多。而她当时会写这么一封长信,我猜也是处于自己努力思考和探索的阶段,有强烈的分享愿望。
接近凌晨,我再一次在网上寻找她的信息,终于在一个律师事务所的网站上找到了她,从简历上的 「1996 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」,就基本能确认了是她而不是仅仅同名。从简历里也能看到,S 后来又去了华东政法,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读法学。说是再一次,是因为在十年前,我就寻找过 S,写了邮件过去,但没有收到回复,猜测是她已经离开了那家律所,我找到的工作邮箱,已经失效。
第二天上午,我打电话到这家律所,给前台留了我的电话。隔了一会,S 打了电话过来,大概有些蒙,一个近三十年前认识的人,为什么会特地用这样的方式找到她。当我把这封信拍照发给她时,她已经不大记得了
“我昨晚完整读了一遍,很惊讶你当时的一些思考,很多想法,放在现在,也是站得住的”
“我年轻时候写的文字现在看起来还是非常青涩稚嫩,有些地方还有点武断,不过我还是有点惊讶我年轻的时候居然有那么多想法,而相比起我年轻时候,现在的我好像有点枯燥乏味[尴尬] 还是感谢你这么多年来还保留着我的手稿[偷笑] 现在突然看到,有种与我的过去相会的感觉,百感交集”
“是的,每次我读信的时候,就穿越到了过去。那时候你在思考,还没有很多实践,经历少,角度有限的时候,略有武断是不可避免的。青涩也是带有那个年纪的的特质,很有感染力。是很鲜明生动的,如果探讨未来,是滴水不漏的稳健,那才奇怪。
在那个年纪,我还在考虑怎么找个好工作,你写给我的,却是关于一个人该怎么度过一生,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,第一次一个生活里的人,在寻找这些,一下就给我打开了另外一片天,称得上震憾。所以以后不管是自己怎么探索,你是启蒙老师是确定的。
而且从现在这个年纪,经过这么多实践,读你在信里所谈及的大部分看法,或者说最根本的部分,还是要点头赞同的”
“我的信函对你有所帮助让我也很受鼓舞,谢谢你那么多年还保留信函,而且还努力联系我,很感动”
“是的,因为我也读了一些同时期的其他信件,大部分是少年情绪,没法看。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想起你的信,大概这也是我那个时期非常奇特和重要的部分。因为你那时也是短暂来实习,感觉更像是老天派来的人物。
因为我没怎么受高等教育,所以没有碰到过类似的能给予这个方面启发的老师或者同学(甚至即使是上大学,也都未必能遇到这样的人)”
“谢谢你一直记得我,很难得的回忆,让我又回想起了年轻时候的事情,很怀念”
当然这很正常,我自己某个时期写过的文章,再去看,像是读别人写的一样。有些想法,如果没写下来,就完全忘记了。有人说起我曾经给过 ta 启发的话,我也都忘记了。
快三十年过去了,那时我们都是二十出头,有些话,现在才能看得懂,可贵的程度,现在才能更多体会到。
要说 S 的信 和我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系,大概其中有一部分指引,来自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