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:

杨摩 | 生活在大理

杨摩 | 生活在大理

 

之前跟朋友做过一期播客,里面谈到一个话题,为什么选择在大理生活,当时我有如下几个理由:

1,大理是个小地方。
相比于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巨大规模,大理是个偏安一隅的小城镇。小城镇的生活节奏是我所适宜的。不需要每天花两三个小时在通勤上,在大理,走路和骑车,可以完成百分之九十的日常交通。见朋友不需要提前一天计划,因为一个消息发过去,半小时后就可以在约定的地点碰面。

所谓“小地方”,意味着你可以生活在附近:你可以步行十分钟到街市去买菜,你熟知周边的每一条街道和小巷,你知道哪里的井水清甜可口、泡茶好喝,你知晓路口的冬樱开花的时间,你了解在哪一个拐弯处,有一个什么小店,你经常光临,而且有可能遇到熟人。这些生活的细节构成了一幅生活的图景,它印刻在你的脑海里,在你的心里产生一种安定感。

我从小在这样的小城镇生活,这样的生活图景是适合我的。

2,大理是个有流动性的小地方。
国内的小城镇成千上万,但具有流动性的不多。就像我每次回到家乡,总觉得时间流逝如此缓慢,一切没有什么变化,人们的生活,看待世界的方式,人们的价值观,根本没有变化。仿佛一潭深水,自成天地,却不适宜现在的我。

大理是个特别的地方。且不必说大理南诏国时期曾经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,现在大理也是个人口流动频繁的地方。流动带来的是活力、多样和创造性。有数万以上的“新大理人”旅居大理,而每天往来旅客更是热闹。

大理有其独特的人文环境,这得益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背包客。那时大理还是个无人问津的遥远角落,人们对她的印象大多来自金庸小说。在资本和游客蜂拥而至之前,国外的背包客带来了嬉皮文化。嬉皮文化对抗主流,而对抗主流恰恰是自由、包容、多样的土壤。

因此大理是个既静又闹、既土又洋的多元文化之地。有人在这里弄个小院,安安静静养花种地,喝茶逗猫。有人来这里做点小买卖。有人来躺平。有人坑蒙拐骗。有人上山修仙。年轻人一波又一波涌来,带着他们新鲜的面孔,带着他们年轻的寻获与失落。

3,风土与气候。
尽管今年大理的雨季过于漫长,但四季如春的温度,晴天时灿烂的阳光,仍然是许多人留在大理的理由。

大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,其海拔平均两千米。受印度洋季风影响,每年降雨多集中在五到九月。大理是高原,但不会缺氧。苍山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南段延续,落差上千米,植被丰茂,大片大片的森林草场,有丰富的动植物生存繁衍。

大理是位于苍山和洱海之间的开阔坝子。这种开阔不仅作为景观,也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。有时候在大理待久了,也会觉得这里风景只是平常,但每次进到深山,每次在晴天的傍晚去到洱海边,大理的美总是令我感到惊讶,好像我是第一次注意到这里的山,这里的森林,这里的水波。

以上仍然是我生活在大理的缘由。不过在这些总总表象之下,其实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:大理适宜想要按自己的想法构建生活的人。

经常有人问到,为什么选择留在大理?言下之意,这里什么都没有,没有大城市的资源,没有家乡的社会关系,生活如何维持?我想说的是,也许正是因为缺乏资源和社会关系,生活才展现了新的可能。很多来到大理的人,半路出家,学会了画画,学会了音乐,学会了手作,学会了用一门技艺养活自己,学会自媒体运营,第一次尝试摆摊,尝试做一个数字游民和自由职业者。

事到如今,很多人不理解、甚至嘲笑大理的躺平文化,但是我认为这恰恰反映出大理的一个特征: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,你都可以在大理进行你的人生实验。在这里,有人做着奇怪的事情,那很可能是他对自己的人生一次短暂而具有实验性质的反抗。那些在大理躺平的人,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也是不愿意被规训的人。而他们为人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。

还有很多生活在大理的人,其实是想要更认真生活的人。他们思考过,犹豫过,挣扎过,还是觉得需要自己承担起生活的重任,而生活真正的责任不是社会传统价值里的那些东西,恰恰相反,生活的重任是需要你自己去找寻生活的价值,并按照你真正的意愿去编织人生的意义之网。

生活如果是一场戏剧,在大理,你要自己填满剧本里的空白页。
返回博客

发表评论